海底数据中心项目案例:海南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
2024年3月25日更新,综合媒体报道
项目用地
- 项目地点——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清水湾靠海一带区域。
- 项目用地——海南省首例海域立体分层出让项目,政府部门根据企业的海域使用需求仅出让了海床部分,海水和海上空间仍然可以为其他项目和产业服务。
- 出让模式——地上土地使用权+地下空间使用权相结合。
- 土地招拍挂信息——投资人以8429万元取得海底数据中心项目(陵水黎族自治县2022-18号宗地)土地使用权,该宗地地上土地使用权面积40.6亩(用途为旅馆用地),出让价为7447万元;地下空间使用权面积30亩(用途为科研用地),出让价为982万元。地下空间出让价为37.3万元/每亩。
项目核心模块
- 模块——岸站、水下中继站、水下数据终端和海缆组成,岸站承载电力、网络接入和中央监控等设施,水下中继站是负责电力及网络分发、控制和回传的中间接续水下设施的统称,水下数据终端则集中放置电子信息设备和水下设施。其中,水下中继站和水下数据终端部署在指定目标海底。
- 核心装备——海底数据舱呈圆柱形罐体状,可保证舱内恒湿、恒压和无氧的安全密闭环境;重量达1300吨,相当于1000辆小汽车的重量,罐体直径达3.6米,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相当,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底数据舱,结构设计寿命为25年,应用水深超30米。
- 数据仓——目前每个数据舱部署了24个标准机柜,可以安放400-500台服务器。
- 冷却系统——液冷。采用重力热管原理,利用海水作为自然冷源,实现了整体能效提高40%-60%。
建造意义与克服困难
- 意义——解决数据中心发热所带来的冷却系统高耗能、高耗水等问题。
- 项目总经理蒲定答媒体——“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会散发大量热能,通常陆地数据中心必须通过一套复杂的制冷系统使机房服务器维持在特定的温度范围,这需要消耗大量电能运转空调进行热量传递、并通过淡水蒸发消散热量。而海洋作为全球最大的自然冷源,将数据中心建在海底,其优势在于减少数据中心在制冷上所需的能耗,在几乎不消耗淡水资源的同时,可以支持更高的功率密度,进而稳定地提供澎湃算力。”(部委网站)
- 优势——数据中心可选择单舱或多舱部署,单舱可提供24个42U标准机柜,每个机柜功率采用15至35千瓦的高功率密度设计,功率密度是陆地传统数据中心的5至7倍,可满足高功率密度计算设备的需求。不仅如此,UDC将数据中心放置在沿海城市附近的水下,距离用户更近,数据时延更低。
- 劣势——目前的劣势表现在海底单舱布放的用船成本高,但随着规模部署和运维,成本将显著降低。
- 项目建造困难——密封安全性;无人维护;高海水温度海域的海水自然冷却难题;海洋防腐。
项目投资方与参建单位
- 承建方——深圳海兰云数据中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 合作伙伴——中国电信海南公司。2021年5月签订海南UDC示范项目合作协议。落户陵水的首个海底数据舱将用于部署中国电信天翼云海南海底媒体存储节点、CDN节点以及海南省国资专属云资源池,打造专属海底数据中心的天翼云平台,共计可提供800G网络带宽能力,5200vCPU、17000GB内存和8.68PB云存储等计算存储网络能力。
- 合作伙伴——中海油。海油工程能够建造用在300米水深下的大型罐体。
一期建设里程碑
- 签约——2021年4月15日,在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上,中国首个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立项签约。
- 数据仓下水——首仓2023年3月31日下水。一期。2023年11月24日。重1300吨。
- 深度——海底35米。
- 底座。
维修保养(O&M)
- 维保——产品设计中,将维护区分为舱内和舱外两大模块。舱内主要是IT机电和电源部分,根据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做了冗余备份,确保客户在使用周期内业务正常运行;舱外主要是暖通机电设备,也是双备份,同步可实现潜水员水下快速更换。
计划规模与分期建设
- 计划规模——100个舱。相较于同等规模的陆地传统数据中心,每年能节省用电总量1.22亿千瓦时,节省建设用地面积6.8万平方米,节省淡水10.5万吨。
- 计划分三期建设——第一期(2022-2023年)为示范开发工程项目,首期计划布放3个海底数据中心模块,共6个舱体,总投资2亿元;第二期(2023-2024年)为规模化开发项目,预计将完成合计30个舱体的建设,预计总投资规模将达到12亿元;第三期(2025年-)为商业化推广开发项目,将完成合计100个舱体的建设,预计投资规模将达到约56亿元。